7月20日,由中国租赁联盟、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中国租赁蓝皮书—《2017上半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》在津发布。报告显示:
截至2017年6月底,全国融资租赁企业(不含单一项目公司、分公司、SPV公司和收购海外的公司)总数约为8,218家,较上年底的7,136家,定比增长15.2%;较上年同期的5,708家,同比增长44%。
注册资金统一以1:6.9的平均汇率折合成人民币计算,约合29,341亿元,较上年底的25,569亿元,定比增长14.8%;较上年同期的19,721亿元,同比增长48.8%。
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56,000亿元人民币,较2016年底的53,300亿元,定比增长5.1%;较上年同期的46,800亿元,同比增长19.7%。
中国租赁联盟召集人、蓝皮书主编、经济学家杨海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 2017年,是中国融资租赁业再度复兴后很少见的一个好年头。这一年,受政策变化和外部事件的干扰较少,开局不错,
全行业一开始即呈现出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,企业数量和注册资金,特别是业务总量都在稳步增长。虽然,企业融资成本在增大,合同违约案件在增多,企业空置率仍在继续上升,但总体运行平稳,
没有发生行业性、区域性风险的迹象。杨海田说,行业要特别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局面,抓机遇,补短板,借鉴已有经验,争取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,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。
一、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行业的实际需要,倡导实行行业统一监管,从国家层面消除行业政策风险;
二、企业和地方要自觉将自身发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之中,充分利用一带一路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和PPP、ABS等相关政策,拓展行业资金来源和发展空间。
三、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租赁大国已是时间问题。有条件的大中企业,要研究借鉴渤海租赁、工银租赁、远东租赁等开展跨境租赁的经验,寻找进入国际租赁市场的路径;
四、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,要借鉴天津东疆、广州南沙、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经验,采取有效举措,致力于高密度融资租赁聚集区的建设;
五、我国自贸区1+3+7的格局已经形成,新组建的自贸区要研究复制好1+3已有的租赁政策,当下,要充分利用内资企业融资租赁试点审批下放的政策,借鉴天津市商务委和国税局的经验,抓紧发展一批规模适中的内资租赁企业;
六、外资租赁企业的设立取消备案制,恢复审批制;企业注册资金取消认缴制,恢复实缴制,将过高的企业空置率降下来,减少行业风险,维护行业形象;
七、有条件的高校要借鉴南开大学、天津商业大学、北京外经贸大学、福建江夏学院、西安财经学院等高校经验,发展行业教育,拓展就业渠道;
八、研究推动在军事装备、消防设备、环保设施的政府采购中,引进融资租赁机制;
九、行业研究机构联合起来,就组建中国租赁资产交易市场、组建同业拆借市场、组建亚洲基础设施租赁基金等重大课题进行联合研发,共同提出政策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