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多家金融租赁公司明确了涉及自身运营和绿色投融资项目碳达峰、碳中和的目标。
国银租赁在近期发布的《2020年度环境、社会及管治(ESG)报告》中表示,为支持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达成,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,国银租赁将发挥在能源领域的综合优势,积极跟进监管和市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指导意见,化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转型风险,着眼于清洁能源领域,增加清洁能源领域投放,大力支持清洁能源行业发展,把握绿色租赁业务在气候变化场景下的潜在机遇,探索创新绿色租赁产品,调整融资模式和发展策略,推动清洁能源市场化发展。
推动“双碳”目标实现
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在日前举行的“2021首届碳中和中国法治论坛”上致辞时表示,积极应对气候变化,早日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,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更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,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提出,要推进能源革命,建设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;推进精准、科学、依法、系统治污,协同推进减污降碳;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.5%和18%。
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将引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,将对政府、企业和组织及个体等多个层面带来持久的压力与责任。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晓洲表示,当前,从技术到路径,从交易市场到金融结算,大家都在通过融汇各界智慧,积极推动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。特别是在法治建设和司法实践方面主动作为,筑牢碳达峰、碳中和的法治基石。
如今,在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下,能源、交通、环保、制造等行业面临着高质量、低碳转型发展所带来的重大考验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
全球碳中和行动指导委员会联席主席罗响认为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不但需要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动减排,也需要社会层面自下而上的自愿行动。企业、组织在商业活动当中如何做到从原先的“科技向善”“商业向善”“投资向善”,上升到必须长期奉行的社会责任,将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。
发挥绿色金融支持作用
为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金融机构将发挥好支持作用,助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。
“绿色转型的本质是改变产业结构,而改变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改变投资结构。”马培华认为,一方面,要加大力度,进一步探索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举措,出台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,鼓励企业认清产业发展的方向;另一方面,要通过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,从法律上确定温室气体控排目标及其分解任务并落实责任。
得益于近年来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利好驱动,互联网、零售、金融、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节能减碳发展取得初步成效,在相关法律法规指引下,我国形成了科技创新、投资资金、银行贷款、融资担保、保险以及高效率法律服务深度结合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模式,为企业的绿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。
碳中和、碳达峰的实现与实体企业密切相关。当前,央企之间、央企与地方国企、民营企业之间都在积极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,推动绿色产业并购,发力绿色金融,产融结合、以融促产,发挥自身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作用。经验表明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需要长期且有力的金融支持。
中能化创新投资集团董事长、央企投资协会副会长陈新寰认为,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提出,根本目的在于重塑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,这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要充分发挥产业金融在碳市场建设当中的支撑作用,探索商业模式创新,发展传统的商业项目碳增值服务,为企业发展提供长久支撑。
把握窗口机遇期
今年3月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、窗口期,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,积极发展绿色金融。
目前,全国各地正积极布局绿色信贷、绿色债券、绿色项目投融资等绿色金融服务,加快构建绿色资产交易等金融基础设施,打造行之有效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。
作为重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,“绿色交易所一直着眼首都节能减排、国家低碳发展和国际气候合作大局,致力于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中心,以及中外气候合作的市场平台。”据北京绿色交易所常务副总经理王辉军介绍,绿色交易所用市场推进节能减排的创新场景,形成了完备齐备的业务条线,在环境权益交易、绿色公共服务、绿色发展服务、绿色金融服务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市场创新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1月底,北京绿色交易所碳配额及核证自愿减排量等累计成交超6800万吨,成交额近20亿元。
如今,参与绿色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众多,不少金融租赁公司也瞄准新能源、清洁能源市场持续发力,加大对于绿色租赁、碳租赁的发展与研究。北京市圣大律师事务所主任匡双礼直言,融资租赁是最接近实体经济的一种业态,目前,在很多绿色项目的投资并购中都有融资租赁的身影。在绿色租赁领域提供服务,对租赁公司而言是非常大的机会。